每周一館: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八旗博物館
簡介: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八旗博物館兩家特色博物館位于同一棟大樓內,占地面積約1106平方米。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是國內首家由民間收藏家自主建設管理的漢代陶瓷博物館,后者則由珠光街街道挖掘自身特色歷史文化創建,是省內首家八旗文化博物館。
普公博物館位于一至四層,展出的藏品豐富,主要展示漢代的無釉陶、釉陶、漢兩彩陶、漢代青瓷、漢代陶瓷塑雕等。展出藏品均為權威專家鑒定的文物,其中2件為國家一級文物,15件為國家二級文物,大部分為三級文物。以月神嫦娥為藍本的灰陶女舞俑是其中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舞俑面帶微笑、形貌素美,有“東方維納斯”的美譽。本館還藏有目前最大的漢代原始青瓷大甕、漢代灰陶馬槽等一系列珍貴的“孤品”。
八旗博物館位于博物館第五層。展館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和實物,介紹了八旗的由來與發展,以及八旗人在廣州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八旗博物館生動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記憶,有助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珠光街德政南路51-55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五9:00-12:00 14:00-17:00(國家法定節假日閉館)
廣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廣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于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疫情防控實施提檔升級措施的通告(第26號)》,該通告明確,第130屆廣交會將于10月在廣州舉行,為確保本屆廣交會順利舉辦,決定從即日起至10月20日實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檔升級措施。
日前,“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進京作品展”和13個分展區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官網和H5頁面全景展廳正式上線。觀眾可以通過在線展廳足不出戶、身臨其境地欣賞“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全部展出作品,歡迎在線觀看。
海珠區博物館為磚木結構,分為前后兩進,東西兩廂,呈正方形,座北向南,青磚圍墻,建筑多用木雕、磚雕、壁畫裝飾,極具嶺南建筑特色和藝術價值。該館與鄧氏宗祠同為一址。鄧氏宗祠建于1895年,占地4700平方米,為鄧世昌之母為紀念愛子,用清政府的撫恤金將祖居擴建而成。故又稱之為鄧世昌紀念館。
為打造云南花卉產業世界一流的戰略引領能力和領先的行業地位,更好的全面展示云南花卉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趨勢,響應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按照昆明市委、市政府相關規劃發展要求,昆明產投公司所屬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花拍中心、KIFA”)結合公司多年的花卉產業運營經驗和花卉交易信息系統建設及數據積累的基礎,建設一個以展示云花產業和數字云花為主要內容的復合型數字展廳。
12月13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中參觀的觀眾。國家博物館的佛造像藏品于今年12月10日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對公眾展出。煥然一新的展陳設計讓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佛造像的全貌。
數字展館是近幾年比較熱門的展館形式,對于很多博物館來說,建設智慧數字展館,給更多人以全新的瀏覽方式,比如法國盧浮宮數字博物館、紐約大都會數字博物館等,都有線上數字展廳。近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11月4日正式推出VR網上展館,館歌《僑愛中華》同日發布。
11月6日,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西戌鎮沙河村的太行紅色新聞文化陳列館開館迎客。作為全國最大的新聞廣播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西戌鎮是整個太行根據地新聞文化歷史的縮影,是一筆豐厚的紅色新聞文化寶藏。《太行紅色新聞文化陳列館》將采用現代化手段,還原當時戰斗工作場景,全面再現太行紅色新聞文化史,反映我黨在太行艱苦卓絕的紅色新聞戰斗歷程。
2021年以來,江西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會展行業回暖復蘇。今年辦展數量,辦展規模雙雙刷新紀錄,僅上半年就舉辦規模以上展覽57場,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6場,其中中國畜牧業博覽會展覽面積達16.5萬平方米,刷新了江西省承接展會規模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比較熱門的詞,大概是5G,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5G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并在VR/AR、自動駕駛、智能假造等場景中有廣泛應用。那么,5G技術到底能為VR/AR提供哪些支持?5G時代,AR/VR體驗又將拓展出哪些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作為4G網絡的升級版,5G何以成為VR/AR市場的引爆點?